top of page
兒童醫生檢查

Health News

健 康 新 知

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(PAD)

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(PAD)

是全身動脈粥狀硬化的一種過程及表現,下肢比上肢常見。另外,也與冠狀動脈疾病、頸動脈疾病及腦血管疾病有關。

 

Q: 經醫師判斷為糖尿病,只要注意血糖控制就好了嗎?

A: 目前認為糖尿病不是單一病因所產生的疾病,而是多重病因造成的綜合症狀。台灣地區糖尿病盛行率逐年上升,已成為近年來重要的健康課題。除了糖尿病本

身之外,更為人聞之色變的是伴隨糖尿病而來的併發症,大血管併發症如:心臟血管阻塞和腦中風,對於患者容易產生極嚴重的影響。而慢性腎臟疾病CKD,就是屬於小血管併發症其中的一種,另外,周邊血管疾病也是較為嚴重的併發症之一,但是大部份病人(40%患者無下肢疼痛的感覺)反而因忽略而延緩了黃金治療期,若不積極治療,病患可能會需要截肢而致殘廢,甚至導致死亡。

 

Q: 什麼是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呢?好發在什麼年齡層與族群呢?

A: 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(PAD),是全身動脈粥狀硬化的一種過程及表現,常與其他動脈粥狀硬化疾病,如冠狀動脈疾病、頸動脈疾病及腦血管疾病有關。一般族群罹患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盛行率為4.3%,根據相關資料研究,在60歲以上老年人口中,每6至8人即有1人受PAD所影響。有些糖尿病病人即因血糖控制不良,下肢動脈阻塞性疾病及感染而需截肢。

 

Q: 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,有什麼症狀呢?自己如何主動發覺?

「優醫師,我腳好痛,痛到都沒辦法走路,怎麼辦?會不會要截肢?」

A: 周邊動脈疾病,主要是動脈狹窄,下肢又比上肢常見,好發於老人、吸菸、糖尿病、高血壓及高膽固醇病人,常見的症狀為手腳痛、麻、易疲勞或有間歇性的跛行,通常在運動後症狀加重,休息可緩解。

 

Q: 醫師如何判別是否罹患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?

A: 最簡單的臨床診斷方式為「ABI檢測(Ankle-Brachial Index - 踝肱指數,或稱上下肢血壓比)」,一般正常人做ABI檢測,正常值為0.9-1.3。低於0.9,代表輕度血管阻塞,而低於0.4以下則是非常嚴重的阻塞了(大部分的病人已感覺下肢麻木、抽筋,有些病患常走路走到一半就抽筋。)。不少長輩不僅患有糖尿病,同時合併退化性關節炎等其他疾病,原本就不良於行、行動力衰弱,下肢血管問題便常受到忽視。

 

Q: 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是如何發生的?

A: 造成足部病變的三大因素為下肢血管病變、神經病變與局部感染。糖尿病患者下肢壞疽的致病機轉,主要是由於長期糖尿病控制不佳,發生動脈硬化及血管壁基底層增厚,造成組織血氧通透性變差;血液凝聚功能增強,使血栓容易形成,而引起管腔狹窄導致血管阻塞,造成下肢缺血,其典型臨床表現包括:間歇性跛行、靜息痛感、皮膚潰瘍或壞死。

 

Q: 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的危險因子有哪些?

A: 抽菸者。糖尿病患者。高血壓患者。高血脂患者。

家族有心血管疾病病史。男性大於50歲以上、女性大於60歲以上。

 

Q: 如何及早發現有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?

A: 「如果是糖尿病病友,會建議50歲開始做PAD篩檢(ABI檢測)!」,若是一般健康成年人,多數是在65歲後才會出現PAD。但糖友的情況不太一樣,在得到糖尿病之前,大部分第二型糖友其實已經有代謝症候群,在此階段,糖友的血管多半已出現異常變化,對於PAD所造成的傷害,糖友更需要提高警覺,才不會掉進上述惡性循環中。

 

Q: 醫師如何對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治療?

A: 治療方面,若病人有以上危險因子必須嚴格控制血壓、血糖及膽固醇,有糖尿病患者必須注意足部傷口。藥物方面,常用如抗血小板凝集藥物(Clopidogrel & Prasugrel)及血管擴張藥物對病人症狀的緩解會有幫助,間歇性跛行則可使用促進四肢血液循環藥物(如Pentoxifylline or Cilostazol)若病人阻塞嚴重或藥物治療無效,目前可像狹心症病人接受氣球擴張術或支架置放術的治療。

 

Q: 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(PAD)與全身血管健康,環環相扣。新陳代謝疾病共病患者更應積極照護減少併發症發生?

A: 臨床上單純治療PAD,多數透過動脈導管或外科繞道手術等療程就能疏通血管。如有間歇性跛行症狀,目前也有藥物可以改善症狀、提升病患行動力,讓病患的生活品質更好。但重要的是,病友必須控制各項風險因子,包括血壓、血脂及血糖等,若有高血糖,就必須嚴格控制血糖起伏,以免全身血管一再受高血糖傷害。以整體健康來看,若有PAD,可能代表全身血管並不健康,病友往後出現心肌梗塞、中風的風險較一般人多了4倍至9倍。所以在心血管的健康照護,病友更要多加留意,平常除了要記得補充足夠水分,確保血液循環更順暢,戒菸也是很重要的。

PAD.png
bottom of page